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

終於看完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了!

  從2月27日開始看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第一本,到今天將近一個月,利用如廁及睡前的時間,終於將連續八本,每本平均在360頁以上的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看完了,實在是在廁所不宜蹲太久,所以大多數閱讀的時間都是切割出睡覺的時間來看,以至於幾乎這些夜晚都在十二點半之後才睡…

  會看這八本書,有其緣由。其實從小就對於中國歷史有濃厚的興趣,不管高中或大學聯考都是史地的分數最好,唸空大時,我修得的人文學系學分幾乎都是與中國歷史有關的科目,舉凡《歷史人物分析》、《秦漢史》、《魏晉南北朝史》、《中國文化概論》、《禪學與生活》、《易經與生活》、《隋唐史》、《宋史》、《明代史》、《易經與風水》,到這學期的《老莊與人生》,清一色都是與中國歷史文化有關,其中尤其是《明代史》是我在空大唸的最後一科中國歷史科目(因為國內對於清史研究得好的人並不多,所以空大不會開這門課)。

  而在某個機緣下,我看了由大陸當年明月所著的《明朝那些事兒》(這是由虛擬網路紅到出實體書的最佳例子),目前已出了四本(已有兩本翻成了繁體書,不過我看的都是簡體字版的),這一系列的書以相當詼諧有趣,直指人心的方式敘述著很容易讓人看了會睡著的中國歷史,當然了,《明朝那些事兒》也使得我對於明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,更讓我想去了解明代每位皇帝當時的人、事、物。在這其間曾在圖書館看到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這套書,也曾拿來翻了一下,只是不知為何當時會覺得興趣不大而放回了書架,後來沒什麼好用來在如廁及睡前翻閱解悶的書了,就在圖書館借了第一本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之「木蘭歌」上集,結果一看之下竟著了迷,因為看這本書就有如在看古代的章回小說,但這又是使用白話文所寫出來的,而裡面又穿插了許多詩句及明代演唱時的詞,還有一些奏疏,很特別的是,這些古代的東西、現代的東西並不相衝突,而其中有許多的考證是一般小說家所不及的,故而金庸評論這本書有這麼一段:

  「熊先生是湖北英山人,和張居正是湖北同鄉。這部歷史小說中對明萬曆年間的官制、社會生活等考證得很詳細,我閱讀時自愧不如,又很佩服,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調查研究的工作。和他會面時,我曾向熊先生討教關於李自成殺戮起義同伴的史實,以作為我修改《碧血劍》的根據。」

  這八本書共分四個主題,分別是:《木蘭歌》、《水龍吟》、《金縷曲》、《火鳳凰》(各有上下卷),茲將官網對於這四卷的簡介摘錄於下:

◆第一卷:木蘭歌(上)、(下)

  本卷是長篇歷史小說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的第一卷。
  小說圍繞著張居正與高拱這兩位權臣之間的政治鬥爭:首輔高拱與次輔張居正各自拉攏朝臣建立勢力,內廷爭鬥不休,李貴妃與太監馮保冷眼旁觀,決定選擇對他倆最有力的一人靠攏過去。
  在隆慶皇帝駕崩之後,張居正為爭奪首輔之位,與高拱之間的爭鬥趨向白熱化,各人使盡雷霆手段,宮廷之中爾虞我詐,最後勢力此消彼長,落敗者愴然離京。
  本卷展現出當時宮廷內波譎雲詭的情勢,描述了政治鬥爭曲折複雜又殘酷的本質,是活生生的一部政治爭鬥史。書中對於張居正、高拱、馮保、李貴妃等人皆塑造出鮮明的形象,生動的情節引導讀者進入緊湊的故事氛圍,帶來引人入勝的閱讀感受。

◆第二卷:水龍吟(上)、(下)

   在長篇歷史小說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的第二卷【水龍吟】中,張居正初登首輔之位,雖然躊躇滿志,極力重振朝綱,力挽頹政;但無奈國庫空虛,只好以胡椒蘇木折官員薪俸,豈料此舉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,朝臣非議洶洶。為折俸事,儲濟倉大臣以身殉職,宮中大璫徇私捨寶拯救殺人元凶;六品主事窮愁自盡,高拱餘黨藉機滋事。張居正迫於情勢,只得借助後宮與太監的力量,實行京察,整頓吏治,由此揭開萬曆新政的第一頁。
  書內展示了萬曆初年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,不僅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史,更是一部多采多姿的風俗史。小說結構開合自如弛張有致,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。文字語言文白相間,音韻鏗鏘,與描寫的時代融成一體,形成濃濃的歷史氛圍。作者將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機地結合起來,既給人藝術享受,又有穿行歷史長廊的感覺。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第一卷【木蘭歌】出版後,評論界對此書評價甚高,認為是「以心靈吟唱歷史,以史筆重構文化」的重要歷史小說。

◆第三卷:金縷曲(上)、(下)

   本卷是長篇歷史小說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的第三卷。
  全卷著重描寫張居正厲行改革所引發出朝野的激烈衝突,以及宮廷的複雜爭鬥;既展示了政治經濟改革之艱難,也深切刻劃張居正駕馭複雜局面的才能,與他在權力缺少制衡時那種獨裁專斷。同時透過他與玉娘的似水柔情,讓讀者體會到這位鐵血宰輔的兒女情懷。
  小說圍繞龍袍織造、徵稅風波、將士棉衣購置、奪情事件而鋪排開來。皇親國戚之驕橫顢頇、污吏貪官之淫奢無度、清流詞客之短視迂腐、國之干城之改革決心,均在情節的流動中生動展現。全書接續上兩卷的藝術風格,情節跌宕起伏,氣韻生動;人物性格豐滿,呼之欲出。張居正之老成謀國、李太后之溫婉嚴謹、馮保之狡黠圓滑、朱衡之梗直無辜、邵大俠之慷慨赴死、玉娘之知恩圖報,均躍然紙上,回味無窮。

◆第四卷:火鳳凰(上)、(下)

   在撼動朝野的「奪情」之爭後,,首輔張居正最終還是回到荊州老家奔喪,聲勢浩大,備極哀榮。小皇帝朱翊鈞親政後,在小太監的唆使下色心陡增,穢亂宮闈,太后原欲廢之,後張居正代擬〈罪己詔〉,詔告天下,小皇帝從此心生怨隙。張居正改革初見規模,但晚節不保,纏綿於愛將戚繼光所贈胡姬,元氣大傷,終以五十八歲死於首輔任上。
  張居正去世僅三個多月,政爭紛起,萬曆裁撤其生前干臣,趕走馮保,盡否定其生前一應改革措施,歷時數年的萬曆新政從此夭折。一代名臣張居正瀕於掘墓鞭屍之際,赫赫張府,幾近滅門。至此數十年間,無人敢言張江陵。
  本卷為長篇歷史小說《萬曆首輔張居正》的第四卷,在敘事風格、行文氣勢、情節安排上,仍延續前三卷的特色,但更突出了本書主人公張居正的悲劇命運,客觀揭開悲劇產生的歷史背景與人物的性格缺陷。這本形象化的文學讀本,無疑為反思歷史的讀者提供了多面向的思索空間。

  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們,我衷心推薦這八本書給各位,一定會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東西。最後茲將金庸大俠對於這本書寫的書評列於後,讓大家看看金庸是怎麼看待這套書的。


金庸:我讀《張居正》

  我讀連載小說,尤其是故事性強的中國古典傳統體裁的連載小說,常常是迫不及待的先睹為快,熊召政先生的近作《張居正》就是其中之一。這部篇幅巨大的歷史小說,是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的(四卷本歷史小說《張居正》簡體字本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在內地同時出版,香港出版時改為《張居正傳》)。由於我和這家出版社的歷史關係,我有了一點小小的「特權」,當《張居正》還沒有在市上出售之時,我已經可以先拿到手,津津有味的開始閱讀了。我享受任何「特權」有一個原則,那是:「這項特權決不可妨礙、侵犯到任何別人的利益。」先讀《張居正》,並不會使得這部書在市面上脫銷,不會使得任何一位讀者暫買不到,因而剝奪了他先睹為快的樂趣,如果任何特權違反了這個原則,我就決不使用,因為那是張居正所堅決反對,畢生努力對付的「豪強作風」、「惡霸行為」,我自己也是十分鄙視的。幾年前,有位朋友在報上的小專欄中表揚我一件小事:我們二人去參觀香港的書籍展覽會,排隊入場的人數很多,我們排了很久還是輪不到。我就說不排了,過一兩天人少了些時再來。那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不使用「特權」,因為我是參展的出版社的主人,有「特權」可以不必排隊,我說如果我不排隊而先進去,就使得有一位讀者不公平地被擠在外面,妨礙到別人的特權是不能用的。這是非常小的小事,根本不值得一提,也不能算是什麼好事,但我覺得,這種「公正」、「反特權」觀念,應當用在社會的任何方面。張居正「施政」實際上就是「居其正」三字。

  朱鎔基就任國務院總理時,曾強調說,他這工作困難重重,明知前面有地雷,為了工作,應當不怕犧牲而踹下去。溫家寶總理在人大會當選之後說,他決心將記得的兩句話,作為工作的信條,那是「苟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趨避之」,這副對聯是林則徐作的,意思說,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,必當全力以赴,個人的生死榮辱、進退禍福完全不在計較之中,蔣經國先生當年也說過類似的話。我想當國之人,必須有這樣的大丈夫抱負。回顧我國歷史上的大人物,林則徐無愧於此,張居正在大關節上也能凜然而為。

  歷史小說不是歷史,是小說。歷史小說首先應當是小說,而其內容大體上不脫離歷史。既然是小說,就應當有生動而緊張的故事情節,有豐富的人物,既有性格,又有內心生活,有他個性中情感與現實的矛盾衝突,有他的困難,他的堅強與軟弱,他的迫不得已。

  所謂大體上不脫離歷史,不但物質生活不能違反歷史規限,精神上與觀念上也不能違反。歷史小說雖說可以三虛七實,但這三虛也不能虛得過分。法國大仲馬寫《三個火槍手》,時代是法國路易十三、十四的朝代,武士可以用火槍,但不能用新式手槍,中國的歷史小說,張居正不能用打火機來點香煙,家裡不能開空調機,他雖注重法治、公道、反對大地主逃稅,但不能有馬克思思想。

  熊先生是湖北英山人,和張居正是湖北同鄉。這部歷史小說中對明萬曆年間的官制、社會生活等考證得很詳細,我閱讀時自愧不如,又很佩服,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調查研究的工作。和他會面時,我曾向熊先生討教關於李自成殺戮起義同伴的史實,以作為我修改《碧血劍》的根據。我自己對明史是有興趣的,在我那篇〈袁崇煥評傳〉中,我對張居正有很高的評價,我這樣寫:「從萬曆元年到十年,張居正的政績燦然可觀,在那時候,中國是全世界最先進、最富強的大國。那時歐洲的文人學士在提到中國時候無不欽慕嚮往……」我引述萬曆十五年時中國的重大成就,其中很大部分是張居正的功勞。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寫《萬曆十五年》,選擇萬曆十五年來代表中國制度上落後於歐洲,說主因是中國不以數字來管理國家。其實萬曆十五年張居正去世還不過五年,張居正的善政還沒有遭到敗壞,以萬曆十五年的中國來和歐洲先進國家相比,中國還遠遠的走在前面。至少,北京、南京、揚州、杭州這些大城市遠比倫敦、巴黎要更加衛生、乾淨和先進。

  中國當時的主要缺點,不是不用數字來管理國家,而是明朝中央集權、君主權威至上的中國政治(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絕對專制),張居正重視「制度」、「法治」、「公平」,即使在封建統治下,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國這樣的大國。他注重「循名責實」,用現代的名詞來說,大致上便是「實事求是」。《張居正》雖是小說,但比《萬曆十五年》這樣的學術文章,更加真實,更加接近事實。

  歷史小說有「古為今用」的作用,但不能以「古為今用」作為目標而寫小說,那有可能會牽強附會,勉強影射的作用。在文學上,「主題先行」的作風從來是不會成功的。要寫主題,就清楚明瞭,直截了當地寫一篇政治論文。

  我欣賞《張居正》,因為作者選擇張居正這樣一個「實事求是」不顧個人成敗,決心為了國家,反對特權,打擊豪強,堅持制度與法治的人物,來抒寫他的真實遭遇和感情,並不勉強將他推入現實的框子裡,影射現實,反映現實。只能用現實人物來反映現實。古人就是古人,真實的抒寫古人,就是很好的歷史小說。

0 意見: